top of page


不只是血糖問題!中醫五大方針調理「糖尿病
糖尿病在中醫稱為「消渴症」,早在1800年前的《金匱要略》中就記載:「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以飲一斗,小便一斗」,其多飲多尿的症狀猶如糖尿病症。中醫觀點認為,糖尿病的根源不只是血糖升高,而是肺燥傷津、脾失運化、腎陰虛耗,導致臟腑功能失衡。...


隱形殺手-肌少症,中醫調理養出好肌力!
肌少症是現代常見的退化性問題,指隨年齡增長,肌肉量與力量減少,影響行動與生活自理。其實早在古代中醫典籍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「痿謂痿弱,無力以運動」,說的正是因肌肉萎縮而無力的現象。中醫認為「脾主肌肉、肝主筋、腎主骨」,肌肉的健康,同時仰賴於脾胃的營養吸收與肝腎的滋養筋骨!...


疫情還沒走,空調病又來襲?這5件事馬上檢查
別於往年因夏日氣溫升高、病毒傳播的機會降低,人們較不容易在夏季感染感冒,然而隨著病毒演化,今年夏季新一波新冠疫情持續升溫,甚至預計延續至8月。這時,夏天幾乎離不開空調的現代人,在長時間處於低溫且不通風的環境下,不僅容易增加流行病風險,更可能導致冷熱失衡,出現包括頭痛、肌肉酸...


失智症-如何發現前期徵兆與預防方法
在快節奏生活中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忘記事情的時候,忘記帶錢包、忘記剛說完的話、記錯朋友生日。偶爾的健忘很常見,但若出現以下狀況,就要提高警覺,可能是在提醒我們要關心大腦的健康喔! 根據研究顯示,大腦的神經元會隨著年齡與生活壓力逐漸退化,但這不等於失智。...


藥食同源的古今運用 – 經典劇《大長今》中常見食材
藥食同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「藥食同源」是中華傳統醫學的重要理念,意指食物與藥物本質相通,都具有調理身體、預防疾病的作用。 在日常生活中,人們通過飲食攝取多種食材,如薑、蒜、紅棗、山藥、枸杞、菊花等,既是餐桌上的食物,也是中醫理論中的「藥」,能補給和調節身體的狀態。如:薑能溫...


不只避邪!端午節4大藥草效用不可不知!
每年端午節,除了冰箱塞滿粽子外,門口懸掛的避邪草束,你是否也準備好了呢? 為何要綁避邪草束? 自古以來即有五月是「毒月」、「惡月」之說法,而端午節當日更被指為惡月之惡日!為了驅逐五毒(蠍子、蛇、蜈蚣、蟾蜍和壁虎或蜘蛛)和疾病,因此有了家家戶戶於宅前懸掛帶有驅蟲香氣草束的習俗...


青光眼不可逆!40歲後恐成高風險族群
台灣約有40萬人患有青光眼,隨3C產品的使用率攀升,青壯族群患病比例也逐年增加,與過去十年相比成長6成,成為失明的第二主因。 然而慢性青光眼早期症狀難以察覺,容易因錯過治療時機造成視力損傷。正因不可逆,所以加強預防顯得格外重要! 防止青光眼,你可以這麼做: 定期檢查...


「丸劑」和「膠囊」差別在哪?你選對了嗎?
很多朋友問我們,同一款產品為什麼分為兩種劑型,「丸劑」和「膠囊」各有什麼相異之處?素食者又該食用哪種劑型呢? 【 丸劑🟤】 ✓ 素食 ✓ 葷食 萃取提煉中藥精華後加入蜂蜜調製,蜂蜜因黏度高可定型,不僅有幫助藥性緩和等特性,亦能中和藥材的苦味。大部分純中藥藥丸,素食者可食;...


清明必吃清單!代代傳承的經典食物與由來
「梨花風起正清明,遊子尋春半出城。」清明除了祭祖掃墓外,也適合與團聚的家人踏青出遊!清明除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重要的民俗節日,因此孕育許多蘊含習俗與祝福的應景美食。一起來認識這 5 樣清明傳統食物吧! 清明 5 味,傳統好食光 潤餅...


芒種一到,濕熱來襲?小技巧教你輕鬆排濕!
俗語「四月芒種雨,五月無乾土,六月火燒埔」,是在預測若芒種當天下雨,農曆六月就會是炎熱乾旱的氣候,雖然今年芒種落在農曆五月,但濕熱氣候依舊如期而至。芒種是一年中濕氣最重的時節,不僅容易疲倦、食慾不佳,甚至因身體機能失調而導致失眠。中醫建議,可以善用當季食材與穴位按摩來「補氣...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