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不只是血糖問題!中醫五大方針調理「糖尿病」

已更新:1天前

糖尿病在中醫稱為「消渴症」,早在1800年前的《金匱要略》中就記載:「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以飲一斗,小便一斗」,其多飲多尿的症狀猶如糖尿病症。中醫觀點認為,糖尿病的根源不只是血糖升高,而是肺燥傷津、脾失運化、腎陰虛耗,導致臟腑功能失衡。


想從中醫理論調理糖尿病,從這五大方向下手👇

不只是血糖問題!中醫五大方針調理「糖尿病」

辨證論治:糖尿病不只一種體質

中醫會將糖尿病分為「上消、中消、下消」三型,從根源調整:

上消(肺熱津傷):口渴、咽乾、喜冷飲

中消(胃熱):多食易飢、便秘、胃脹

下消(腎陰虛損):尿多、腰痠痠軟、頭暈耳鳴


對應症狀選擇處方,能更精準緩解與調養。



穴位調理:按壓2穴位,穩定血糖


中醫認為經絡通暢有助於氣血的運行與臟腑協調,常按以下穴位對糖尿病的體質改善有正向幫助,能輔助改善口乾、口渴與代謝失調問題:

魚際穴(肺經):位於大拇指下方掌面凹陷處,有助緩解口乾與上消證狀。

內庭穴(胃經):位於第二、三腳趾間,有助清胃熱、抑火旺、降內燥,改善中消型的多食與口渴。


每天按壓這兩個穴位,搭配深呼吸,促進氣機調和,有助糖代謝平穩、身體陰陽回復平衡。


經典複方:「玉泉散」為基底,清熱生津降糖

《中醫藥典》記載的「玉泉散」,是調理消渴症的核心方劑,常見組成包含葛根、麥門冬、天花粉等,能補氣養陰、生津止渴。

現代臨床中會依照患者體質再加減,如加入黃耆補氣、茯苓健脾、山藥固本,整體效果更佳。這類中藥複方可改善胰島素敏感度、減少血糖波動,對穩定血糖有實質幫助。


臟腑平衡:補肺、健脾、養腎

三臟協調:肺、脾、腎要一起補,中醫強調「肺主津液、脾主運化、腎主水液與藏精」,三臟失衡是糖尿病根本原因。

肺燥者:重在滋陰潤肺

脾虛者:應健脾化濕

腎虛者:需養陰補腎

透過複方用藥與生活調理,才能長期改善體質,減緩併發症發生。


醫食同源:選對天然食材

糖尿病患者可選擇以下具有清熱生津功效的天然食材入菜:

山藥、番石榴、南瓜、百合、冬瓜、苦瓜、綠豆、蓮子等

這些食物有助潤燥、降火、生津止渴,並且熱量較低、升糖指數穩定,適合中醫調理期間搭配。

_


中醫調理糖尿病,重在恢復臟腑平衡與體質根本。從飲食、穴位到用藥,一步步穩健調養,幫助身體找回自己的節奏與平衡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