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不只是血糖問題!中醫五大方針調理「糖尿病」
糖尿病在中醫稱為「消渴症」,早在1800年前的《金匱要略》中就記載:「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以飲一斗,小便一斗」,其多飲多尿的症狀猶如糖尿病症。中醫觀點認為,糖尿病的根源不只是血糖升高,而是肺燥傷津、脾失運化、腎陰虛耗,導致臟腑功能失衡。 想從中醫理論調理糖尿病,從這五大方向下手👇 辨證論治:糖尿病不只一種體質 中醫會將糖尿病分為「上消、中消、下消」三型,從根源調整: 上消(肺熱津傷):口渴、咽乾、喜冷飲 中消(胃熱):多食易飢、便秘、胃脹 下消(腎陰虛損):尿多、腰痠痠軟、頭暈耳鳴 對應症狀選擇處方,能更精準緩解與調養。 穴位調理:按壓2穴位,穩定血糖 中醫認為經絡通暢有助於氣血的運行與臟腑協調,常按以下穴位對糖尿病的體質改善有正向幫助,能輔助改善口乾、口渴與代謝失調問題: 魚際穴(肺經):位於大拇指下方掌面凹陷處,有助緩解口乾與上消證狀。 內庭穴(胃經):位於第二、三腳趾間,有助清胃熱、抑火旺、降內燥,改善中消型的多食與口渴。 每天按壓這兩個穴位,搭配深呼吸,促進氣機調和,有助糖代謝平穩、身體陰陽回復平衡。 經典複方:「玉泉散」為基底,清熱生


隱形殺手-肌少症,中醫調理養出好肌力!
肌少症是現代常見的退化性問題,指隨年齡增長,肌肉量與力量減少,影響行動與生活自理。其實早在古代中醫典籍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「痿謂痿弱,無力以運動」,說的正是因肌肉萎縮而無力的現象。中醫認為「脾主肌肉、肝主筋、腎主骨」,肌肉的健康,同時仰賴於脾胃的營養吸收與肝腎的滋養筋骨!...


疫情還沒走,空調病又來襲?這5件事馬上檢查
別於往年因夏日氣溫升高、病毒傳播的機會降低,人們較不容易在夏季感染感冒,然而隨著病毒演化,今年夏季新一波新冠疫情持續升溫,甚至預計延續至8月。這時,夏天幾乎離不開空調的現代人,在長時間處於低溫且不通風的環境下,不僅容易增加流行病風險,更可能導致冷熱失衡,出現包括頭痛、肌肉酸...


失智症-如何發現前期徵兆與預防方法
在快節奏生活中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忘記事情的時候,忘記帶錢包、忘記剛說完的話、記錯朋友生日。偶爾的健忘很常見,但若出現以下狀況,就要提高警覺,可能是在提醒我們要關心大腦的健康喔! 根據研究顯示,大腦的神經元會隨著年齡與生活壓力逐漸退化,但這不等於失智。...


青光眼不可逆!40歲後恐成高風險族群
台灣約有40萬人患有青光眼,隨3C產品的使用率攀升,青壯族群患病比例也逐年增加,與過去十年相比成長6成,成為失明的第二主因。 然而慢性青光眼早期症狀難以察覺,容易因錯過治療時機造成視力損傷。正因不可逆,所以加強預防顯得格外重要! 防止青光眼,你可以這麼做: 定期檢查...
bottom of page